『此地有崇山峻領(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此地有崇山峻領(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時逢三月,高山的氣候一貫的變化難測,行於林間,隨著山路的起起伏伏,彎彎轉轉,經常幾分鐘前還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方多走幾步,多繞個彎,明媚的春日風景已被漫天的林霧所遮掩.
在阿里山林場山莊,更是親睹白霧方從深谷飄渺地升起,隨即散開,讓觀景台對面的大塔塔山、小塔塔山,甚至原先湛藍的天空,在短短十幾分鐘內,都幻化成厚實的大白牆.
我按捺了按快門取大景的衝動,放下相機,和來自地球各方的遊客成排坐地上,十幾個人不發一語地看著大自然這魔幻的一幕,不自覺身處這場迷霧之中,抖然想起故宮特展引用《莊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上阿里山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搭阿鐵小火車去參拜那枚從中央山脈跳出來綻放萬丈瑞光的太陽.
當天的氣候十分良好,靠著祝山觀景台等待大景時,但見廣闊天空橫臥著大幅、大幅濃墨色的雲層,玉山小三角狀的山頭安靜於綿延的山嶺間,年過百歲的黃檜依然直挺挺立著,樹下的岩坡和樹叢則黝黑看不清,直到東方天際稍稍露出點光,方見灰藍色的霧氣一層疊著一層,早已迷濛於深谷之間;當太陽終於從山頭蹦出來,曙光乍現,被染上金黃的斜射光更把眼前的山景渲染得一如仙境.
「向竇加致敬」雕塑「波浪」系列|馬泰.內格里諾,霧砂玻璃
故宮:「律動的造型具有不對稱的平衡感,而當光線穿過半透明與不透明的表面時,會產生不同的光影效果.線條流動間.宛如女性身型的輪廓若隱若現.不禁讓人聯想到擅長描繪芭蕾舞伶的法國畫家竇加.」
在祝山追完日出後,沒有搭上回程的小火車,我只好拎著Canon沿著林道散步回沼平.山路兩側,叢叢植物成蔭,空氣很是舒適清涼,時逢春日,桃紅色的山櫻更是西一棵、東一處的團團盛開.
我慢條斯理走過連綿無絕的綠樹花蔭,東拍拍、西看看,彷彿躊躕了很久,直到整條柏油馬路都看不到一個人時,方走到一個岔路口,歪著腦袋把路邊指示牌當照耀前程的明燈那樣研究,卻也沒研究出要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回阿里山飯店的雙人床睡大頭覺....沒法細想,就隨著某個箭頭所標示的方向,踏上通往「對高岳觀景台」的棧木步道.
然後,就包場了整個車站+一大片山景
從阿里山下來才兩天,依著門診的排定進了開刀房做了一個小小的手術.
臨櫃報到、諮詢、換手術服......麻醉藥發揮作用之前所經歷的種種,已不復記,唯一記憶是護理師推著我走在通往刀房的長廊,我躺在床上注視著上方的天花板,一片連接一片再連接也是白茫茫的頭頂燈,漫無止盡的蒼白之後,畫面突然斷了.....我失去意識.
來不知緣因,要走也很驟然——如果不能再睜開雙眼,是否是這樣的感覺?
停留奮起湖兩天,繞完附近的步道一圈之後,大多蹲守在月台邊,經常划著排骨便當裡頭的飯粒,興致盎然地觀察小火車進站時,三三兩兩旅客在鐵軌間自拍抑是提著大包小包從老街購物回車;或者甚麼都不做,喝著咖啡、聽著音樂、懶懶地曬著太陽;或者看山嵐逐漸瀰漫眼前的風景;時逢暮春,不僅蒲公英、頭花蓼、藿香薊遍野怒放,日本鳶尾、玫瑰、大理花、櫻花、杜鵑...滿山團團簇簇,一抬頭,還有永遠青綠的巨樹與碧藍天空.
海拔約1,400公尺,東、西、北三面環山,因阿里山而繁榮的奮起湖經常被比喻為「南九份」,這座山城最美是日落之後,當熙攘各處的觀光客身影褪去,夕陽餘暉靜靜地流淌過純樸的街巷,讓人不禁萌生「行路人間,任光陰緩緩,安然自若.」
戒指座 法國貝西 (Bercy) 水晶廠|法國 1815 –1830 年|稱為蛋白石的吹製乳白色鉛玻璃 鍍金青銅|裝飾藝術博物館
(左上)戒指座 (右 )猴飾 (Monkey) 桌鐘|1926 年|鉑金、黃K金、紫水晶、 縞瑪瑙、琥珀和鑽石
坐在月台邊,靜靜的看著白霧從羣嶺深處迅速地蔓延開來,手中的咖啡尚未喝完,周遭的景物已經被霧氣壟罩,只見三三兩兩遊客身影浮掠其間,稍遠一些,有隻黑狗懶洋洋地趴著睡覺
暮春三月的午后,在山裡的火車站,不期然遇見這場霧,濕潤、寂靜、淡泊透明又純粹.....原本濃厚的觀光氣息被淡化了,濛濛之中,讓人有種隱僻山林、與世隔絕的錯覺.
身不離世俗凡囂,靈魂彷彿遊於千里之外.
布洛瓦帶蓋長頸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藏〈布洛瓦帶蓋長頸壺〉,由法國著名塞弗爾瓷器廠(Manufacture de Sèvres)與多位藝術家共同製成,是19世紀法國奢華工藝的經典.
雕塑家阿爾貝-歐內斯特.卡里耶-貝洛斯(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自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表現汲取靈感,設計出作品的整體造型、雕塑和彩繪裝飾.瓶身底色和堆花裝飾(pâte-sur-pâte)技術,則源自亞洲陶瓷工藝,充分展現精湛工藝與美學的完美結合.該件作品上面的小天使和下方的小蝸牛雕飾出自知名雕刻家羅丹(Auguste R即是出自知名雕刻家羅丹(Auguste Rodin)odin)
「竹黃貼花百什件」清 (1644–1911 年)/國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