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喜劇家」聚焦楊德昌創作生涯中後期劇場與電影的密切關係,兩者同屬場面調度,更為思想實驗室。
1988年楊導開始於國立藝術學院(現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課,教授「電影原理」,隨後起用學生為演員及幕後班底,亦影響了之後的創作方法。
其較少為人知的劇場導演作品如獨幕劇《如果》(1992)與七幕劇《成長季節》(1993),後發展成他稱為「新活力喜劇」的電影《獨立時代》(1994),皆詰問臺灣如何從儒家文化與中外政經形勢的夾擊中突圍,隨後楊德昌亦以《麻將》(1996)更直探臺灣社會因邁向高度資本化而導致的全民精神危機。
此外,楊導對「香港回歸」議題的關注,則讓他兩度受「進念.二十面體」劇團邀請至香港創製兩部獨幕劇:《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1997)與《實驗莎士比亞:李爾王》(2000)。因此,該展區也將展示四部演出之完整紀錄影片及劇本等幕後文件,與《獨立時代》與《麻將》相關工作文件等,得以相互參照楊導遊走於劇場與電影之際的創作理路。
參考資料 https://500times.udn.com/wtimes/story/12672/7316523
文字|北美館
後續: 展區入口與展場外佈置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