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150周年光影藝術展》第四區:四季之歌
和黑鴉鴉的人群擠在360度的巨大環形投影空間中,未能仔細觀察這些AI作品光影和色彩是如何變換,無法確實體驗這些印象派大師如梵谷、塞尚、莫內、馬奈、雷諾瓦、高更.....以獨特筆法圖繪了不同季節所呈現的自然景色,油然生出了「意猶未盡」的感覺
試想,有機會置身在仿橘園美術館直徑15公尺540°環形劇院裡體驗這場視覺盛宴,只因為人多,能感受到的也就眼前1/3面牆所放映的畫面,連照片還都拍得像大頭照,實在讓人很氣餒!
(照片貼完,認真查GOOGLE做功課.....)
「鳶尾花」具有梵谷的個人特質,雖然描繪的是自然的花朵,但其特色不在表現物體本身,而是藉自然的景色,表達他對大自然蘊藏的美的感動.
此幅屬庭園類型題材,梵谷把滿園鳶尾花以擺動式的筆,描繪得生動感人,極富生命的樂章.
https://www.ss.net.tw/paint-157_130-8522.html
梵谷的線條充滿強烈的力量,一筆線條緊接著一筆線條,猶如雕刻家的作品一樣強烈及清晰.
在這幅名為《星夜》的畫中,畫面上的線條差不多一樣的粗細,一排排地列在山上,像從左邊向右邊進行,帶來動勢的感覺.
這些線條,除了房屋及高聳入雲的教堂外,都是這樣的,並且向後曲捲著.越捲越高,畫面左邊的是插入天空的絲柏,伸向天際,象徵著梵谷患了精神病的孤寂靈魂.畫面下方是聖雷米的街景,沈睡在深夜裡.畫面上方則是藍色的寧靜星空,佔了畫面三分之二的位置.看來有如太陽一般發出強烈光線的月亮,與閃爍的十一顆星星,浮現在夜空中,雲彩像漩渦.
梵谷的星空,不只是自然現象的形象化,而是他的幻想與意志的顯現.梵谷所畫的月亮及星群都具有眩人的光彩,閃耀在天空,他用極鮮艷的線條,使月亮及每一顆星星旋轉著,連接著,表示它們正在橫越銀河.
https://www.ss.net.tw/paint-157_130-8527.html
Gauguin062 上帝之日 Mahana no atua (Day of the Gods)
高更 Paul Gauguin 1894年作品
高更1892年作品,阿瑞奧伊的種子(The Seed of the Areoi)
這幅作品是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的鎮館藏品.
這幅畫融合了多種非歐洲的元素,例如深藍色花布上的圖案是模仿古埃及象形文字,女子筆直的坐姿、高聳的肩膀和手臂的姿勢都相似於南亞佛教雕像,沒有暗影的景物、沒有調和及層次的顏色平塗都有日本繪畫的痕跡,但粗獷的筆觸則是歐洲印象派.
高更在這幅畫中描繪的是土著人崇拜的海島之神的妻子.
沒有人知道這尊島神和他的女人的模樣,這就使高更可以任意發揮自己的想象並融合他對島國女人的直觀.
https://zh.wenxuecity.com/blog/202305/38115/13151.html
Gauguin073 野蠻人童話 Savage Tales
高更在生命晚期畫了這幅作品.
那是他第二次居住在法國波利尼西亞群島的時候.
他對歐洲文明及其藝術的狡黠感到失望和厭惡.因此遠走他鄉,踏上前往世界盡頭的旅程,尋找高貴的“野蠻人”、感官的“他者感”.以及濃烈的情感存在.
畫中,兩個波利尼西亞女子坐在伊甸園般的綠洲中,表情平靜.
左側女子是蓮花坐姿,讓人想起高更對佛教的癡迷.後面蹲踞著一名魔鬼般面孔的歐洲男子,他以朋友梅耶.迪漢為模特兒,對比並強調出這些女子的純真.
畫中的形狀扁平、簡潔.強調出藍色、紅棕色、粉色和其他不常用顏色組合而體現出的異國情調,這些顏色也如同音符一般,和諧相融.
所有這些最後融合出的效果,超越了印象派繪畫的自然主義特征,讓人想起神秘、充滿象徵和內省的王國.
高更的作品最初在歐洲展出時,他最親近的朋友也感到沮喪.盡管如此,他的風格對 20 世紀早期的先鋒派藝術影響深遠.
他堅定不移地相信繪畫在幻想上的純潔性,這也激發了眾多追隨者的靈感.
https://www.ss.net.tw/paint-157_54-3036.html
Monet011, 印象.日出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Impression Sunrise)
莫內與「蒙娜麗莎」齊名的「印象.日出」
於 1873 年春天在法國海邊阿弗赫完成,而「印象派」之名的產生,更是取自這幅畫的標題.
莫內是描繪一個橘紅色般的太陽正緩緩昇起,水面上有三艘小艇,其中一艘僅能模糊的看出來,幾條線條表現出波浪的形狀,完全沒有過份的誇張.
看到太陽掙扎著想要穿過濃霧,我們的想像開始被挑動.就歷史的記錄性或繪畫本身的藝術性而言,這幅畫都稱得上是無價之寶....
https://www.ss.net.tw/paint-156_96-5418.html
「十二朵向日葵」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
荷蘭原是鬱金香的故鄉,梵谷卻認同法國的向日葵,也許是因為鬱金香太秀氣、太嬌柔了,而粗睫糙葉、花序奔放、可充飼料的向日葵則富於泥土氣與草根性,予人無比逼真的感受,這也是梵谷為後人熟知的一幅佳作.
在這作品裡,他嘗試著要捕捉由中心向周圍旋轉的分量感.
他後來到南法追求太陽,就是對於旋轉、炎熱的天體的一種熱切期望,事實上,法語的向日葵就是生長在大地上的太陽,梵谷將這聯想充份的發揮出,呈現於作品上.
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
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
總之,梵谷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https://www.ss.net.tw/paint-157_130-8535.html
梵谷在亞耳經歷了幾次戲劇性事件﹝與高更鬧翻、割耳﹞之後,他自願住進離家不遠的聖雷米精神病院.趁著幻覺和精神錯亂發作的間歇期拼命工作.
這個時期.絲柏樹似乎取代了他心愛的主題—向日葵.頻頻出現在他於聖雷米的作品中.
這些巨柱似的絲柏樹.枝啞擁鑽,在正午的炎炎烈日之下彷彿是沖騰的黑色火焰.
這些絲柏樹擺脫了天生的的剛直.好似團團
巨大的黑色火舌.拔地而起.翻捲練繞. 直上雲端.讓我們再一次窺見畫家的內心世界.
https://www.ss.net.tw/paint-157_130-8528.html
畫面似乎連接了梵谷1889年的麥田與柏樹 Wheat Field with Cypresses
這幅畫沒有鮮明色彩的對比,取而代之的是曲線所構成的扭動形體.
油畫中那隨風搖晃的柏樹猶如擅動的靈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間飛舞,那是靈魂深處的呼喊,那是對生活的渴望,那是對現實的無奈和悲痛欲絕.
它所表達的主題就是生命與力量,充滿壓抑不住的、激動和熱情,他經常運用飛舞的線條和強烈的色彩來抒發這種激情.
在這幅畫裡道路旁的柏樹就像黑色的火焰,這些捲曲著的線條相互扭結著竄向天空.
柏樹旁是一片金色耀眼的麥田,它是太陽的色彩,生命的象徵.
https://www.ss.net.tw/paint-157_130-8807.html
這是梵谷在聖雷米療養院中向外遠眺的風景寫生.不斷向後延伸的風景,一再顯示梵谷渴切離開療養院而獲得自由的心情.
在畫面的上方卻仍聳立著像火焰般沖天的絲柏,在在顯示了梵谷心靈上某種對於未來的不安與焦慮.
https://www.ss.net.tw/paint-157_130-8768.html
取材應該是VanGogh345.
山間小路上的兩棵白楊樹 Two Poplars on a Road Through the Hills ( The Poplars at Saint-Rémy )
背景為山,變黃傾斜的白楊樹是此畫的構圖結構.
強烈的色彩和濃重而飽滿的線條反映了梵谷對主題的強烈情感.
在這幅山崩地裂般的(充滿不安與顫抖情愫的)風景畫中,畫面中心的小房子是人類存在的唯一痕跡.
https://www.ss.net.tw/paint-157_130-8864.html
馬奈 (Édouard Manet, 1832-1883) 的《阿讓特伊的塞納河岸》(Banks of the Seine at Argenteuil, 1874)
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路維希安的栗園Chestnut Grove at Louveciennes 1872
莫內暫住在較近巴黎的普瓦西(Poissy)時期是莫內的一大轉機.也是新的摸索和實驗的時代.
他幾乎每年都要外出旅行,輾轉於諾曼地海岸的布維爾(Pourville)、瓦朗吉維爾(Varengeville)、艾特瑞塔(Etretat)、迪耶普(Dieppe)等地.尋求不同的地形、光、和色彩的新經驗.以期在構圖、配色方面有所創新.
而他在往後的歲月裡.也留下不少舊地重遊之作.
「海」和莫內之緣.可說是既親且密,他在這些地方畫陽光下平靜的大海,或波濤洶湧的浪海,海上落日或早晨海景;海岸的草叢小徑.或孤立於絕壁上的教堂等.
並像電影運境般地.以遠景、中景、近景.及不同的角度描繪海岸的斷崖.
https://www.ss.net.tw/paint-156_96-5626.html
Monet256,撐傘的女人 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畫中人為莫內的妻子卡蜜兒.一旁則是他年幼的兒子.
這幅畫的筆觸大膽狂放.人物充滿活潑生氣.可說是印象派作品中最具有特色.也是莫內作品裡最迷人的女人畫像.整幅畫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
畫中的女仕佔了畫面大部份的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心.但左側的小兒子與陽傘和女仕也構成一個三角形,得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雖然此畫是莫內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見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畫中的瞬間印象感覺.
畫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較暗的色彩.表明是處于陽傘的陰影之下/而整個陽傘、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陰影區與女仕衣裙上嚮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對比(小兒子方面也一樣),就如現實中看到的一樣.
另外.女仕擺動的頭巾和長裙上的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https://www.ss.net.tw/paint-156_96-5663.html
《在普維爾的懸崖邊散步》(Cliff Walk at Pourville)是克勞德·莫奈以兩名女子在懸崖上散步為主題的的風景畫,創作於1882年.
1882年莫奈來到諾曼第作畫短暫逃離職業和個人生活的層層壓力,他看到湛藍的天空下碧波起伏,白帆點點,風拂過懸崖邊的草,吹起了女士的裙角,寫信給未來的妻子愛麗絲·侯賽德:「鄉間景色正變的如此美麗,若我能帶你看看它令人愉悅的每個角落,會是多麼享受!」《在普維爾的懸崖上散步》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年輕的莫內深受兩位畫家朋友的影響.一位是奧珍.布丹(Eugene Boudin).布丹是法國專長輕快海景的畫家,教導莫內有關戶外寫生的新觀念和技巧.
另一位是荷蘭畫家若安.巴特.瓊荊(Johan arthold Jongkind),瓊荊擅長陽光普照的景色,筆法輕盈柔和.是印象派的前驅.
所以你可以看到高聳的崖壁成為光的投射面,從水面反射出來的光和太陽直接投射的光在崖面上交戰,使諾曼地崖壁的奇特視覺線條更顯耀眼.
https://www.ss.net.tw/paint-156_96-5413.html
「睡蓮」系列的作品中,莫內側重的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
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程.
這幅晚期的睡蓮作品,具有壁畫的大小.創造了另種裝飾效果,也具有自然神秘主義的氛圍.
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繪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遠處延伸的視覺效果,在大師的筆下.睡蓮的葉子是純綠色的,而花朵卻像暗紅的火焰.
看似隨意的彩色線條筆觸柔美.似乎讓水流動起來.又像是捉住了一瞬間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
觀者站在畫旁.就如同佇立在池塘旁邊.竟能領略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蓮花別樣紅”的唐詩意境.
睡蓮開在水裡,淡定從容的伸向天空,沒有紛擾,無憂無慮的仰望蒼穹.
《睡蓮》可以說是莫内一生對光與色表現的總結.
https://www.ss.net.tw/paint-156_96-5421.html
VanGogh230,he Sower播種者
1888年畫布.油彩64*80.5cm
大膽的筆觸,明朗的色彩運用!
梵谷以鮮明的顏色來呈現天空閃爍的光芒與黃澄澄的稻田.
VanGogh076 海景 The Sea at Les Saintes-Maries-de-la-Mer
梵谷1888年作品《海景》十年的光芒,始於此時的登峰造極之作;
星光跨越永恆而來,搖曳在遠方的寧靜海.....藝術史上叫好又叫座的傳奇.
https://www.ss.net.tw/paint-157_130-8595.html
文森.梵谷Van gogh 101 海景
VanGogh313 皇帝蛾 Emperor moth
《飛蛾(死亡之頭)》是畫家梵谷1889年5月24日在聖雷米入院後所畫的一幅油畫.
關於《飛蛾》,梵谷在信上曾寫道:「昨天我畫一隻珍奇的大飛蛾的頭,就稱為死亡之頭吧!這隻飛蛾有黑色、灰色與朦朧的的白色.它身上有奇異的色彩,受到光線照射後,有時變成櫻紅,有時又變成了朦朧的橄欖綠……為了畫它,不得不把它弄死,事後雖很後悔,但它實在太美了!現在把這一張畫同其他幾張花草的素描,一起寄給你。」
由此可見,梵谷的內心時常存在著矛盾,有自幼年時喜愛花草自然的柔和的一面,有認定生物應該活到極限的壯烈的一面.
此畫現收藏於梵谷博物館。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46O3eQ.html
梵谷 Vincent Van Gogh,蝴蝶與罌粟花.
VanGogh301
林中的兩個人 Undergrowth with Two Figures
不知誰家的果樹園.....很像取材了梵谷的作品.
盛開的梨花?蘋果花?杏花?
VanGogh097 盛開的杏樹 Almond Blossom
畫中描繪的是杏樹的一個分叉,白色的花瓣尤如珍珠般閃亮,藍色的天空襯出它的輪廓,留下綠松色的陰影,梵谷用杏樹的花枝作爲生命的象徵體.
https://www.ss.net.tw/paint-157_130-8616.html
莫內的畫作有幾幅是以這座漆成綠色的日式拱橋跨越池塘做主題,池塘周遭柳樹和紫藤的枝葉倒懸水面,周遭有水菖蒲、百子蓮、杜鵑等植物圍繞, 池水之上漂浮著明紅、粉紅色的睡蓮.
莫奈於1895年完成第一張池塘和日本橋的畫後,又畫了些同一題材不同版本的睡蓮池,其中十來幅曾在杜朗-盧埃爾畫廊為他舉辦的新作展中特別展出.
資料參考:https://kknews.cc/culture/oyn3695.html
「四季之歌」環形劇院,以漸進式渲染動畫播放莫內《睡蓮》等名畫
Monet422 吉維尼的日本橋及睡蓮池 The Japanese Footbridge and the Water Lily Pool. Giverny
在巴黎之西約 80 公里瀕臨塞納河支流艾普特河(Epte R.)的吉維尼(Giverny)這個附有廣大庭院及果樹園的農家成為莫內終生安居之地.
莫內並開始營建水上花園,他最終的目的就是把水上花園當成戶外畫室規劃成一個藝術樂園.
美麗的風景加上不同神韻的光,莫內在自家的庭院前,發現了和過去漂泊各地完全不同本質的新主題.
https://www.ss.net.tw/paint-156_96-5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