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e-Sophie Mutter 安妮·索菲·穆特
Anne-Sophie Mutter於1963年6月29日出生於德國西南方黑森林帶巴登地區的萊茵費登小鎮,她最先是學鋼琴,在五歲時決定以小提琴課程做為自己的生日禮物。
她說:「我現在記不得為什麼會這麼做。應該只是一時衝動。……我哥哥說我在收音機聽到曼紐因演奏莫札特A大調協奏曲,那就是促成我拉小提琴的原動力。」
Mutter的啟蒙老師是優秀的小提琴教師艾娜‧何尼希貝格(Erna Honigberger),她在為Mutter上課時還能一邊溜狗和做瑣碎的家務事。
Mutter回憶當時學琴的情景,說道:「課程雖然集中,但是很輕鬆。」
在不到一年的學習時間內,Mutter就奪得「青年演奏會」音樂競賽的首獎。
她的父母希望她能夠正常的成長,因此並未讓她四處登台。Mutter日後進入了位於瑞士蘇黎世附近的萬塔特爾音樂學院就讀,並且師事於阿伊達‧史陶基(Aida Stucki)。
Mutter在1976年為她哥哥在琉森國際音樂節的鋼琴演奏中擔任伴奏,表現令在場的卡拉揚驚為天人;同年12月,Mutter在卡拉揚面前演奏了巴哈的《夏康舞曲》,卡拉揚當場便決定要Mutter在隔年的薩爾茲堡聖靈降臨節音樂會上和他同台演出。
當時的Mutter才13歲,就已經成為了媒體的報導焦點,但雙親仍然希望她一年只演出六、七場,直到她18歲那年讓Mutter正式成為職業演奏家。
卡拉揚除了公開讚揚Mutter為世界三大頂尖小提琴家之一之外,也誇讚她是「自曼紐因以來最傑出的天才」。
Mutter也承認由於卡拉揚的支持,她才能如此平步青雲。在唱片公司的力捧之下Mutter名列高票房的超級巨星,一舉一動都受到全球萬千樂迷的注目。
成長過程中受到卡拉揚啟蒙與嚴格訓練的Mutter,領受到大師予她一生受用無窮的音樂啟發,而卡拉揚諄諄教誨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用「樂器」去演奏,而是用「頭腦」演奏。
這使她視演奏為一種「創作」的美好過程,使她的音樂境界不斷向前擴展,因此樂迷在聆聽她的演奏的同時往往會發現出人意表的音樂詮釋,Mutter對於演奏曲目的開發更是符合她對音樂自由的追求。
Mutter灌錄的「貝格:小提琴協奏曲/黎姆:時間之歌」(DG發行),曾榮獲1994年葛萊美獎的「獨奏與管弦樂團演奏之最佳古典音樂表演獎」及同年的荷蘭「艾迪遜獎」。
Mutter與卡拉揚、維亞納愛樂灌錄的「韋瓦第:四季」在全球總銷量超過100萬張。
Mutter的琴技受到多項國際大獎與榮譽的肯定,16歲的Mutter曾被「德國唱片大獎」選為「1979年年度藝人」,1991年又再度當選。1981日本還成立「Anne-Sophie Mutter後援會」。
1983年Mutter獲頒牛津大學莫札特協會榮譽會員;1985年到86年Mutter被英國皇家封為榮譽學者,擁有國際小提琴技術的至高名望;1987年得到當時的西德政府所頒贈的卓越服務勳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1987年Mutter創辦了一個基金會(Rudolf Eberle Endowment),專門提攜歐洲各地資賦優異的弦樂後進。1986年起Mutter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授課,主持小提琴課程的大師班。
樂評家極為看好Mutter的演奏技巧、豐富的音色以及駕馭樂器的能力。
Mutter演奏出來的琴因具有溫暖、吟唱的特質,即使到了飛馳的最高音域,她仍舊演奏得活潑且充滿能量。她非常注重音樂裡的感情,「沒有感情就沒有信息,如果音樂沒有信息,對我來說它就不是真正的音樂。」Mutter的演奏融合了高超的技巧與音樂感,具備了大家之風格,她的每一個樂句都經過一再地琢磨,表現出最完美的音樂,她的演奏可以說是作曲過程的一部份。為了再創造作曲家本身的意圖,Mutter發揮了她獨有的創意。
隨著時間的變遷與更迭,Mutter的琴技亦有著長足的精進,她的音色絢爛瑰麗,表情充實豐富,豪放雄偉的奏法亦顯現了不讓鬚眉的風格。
她深信:「每個人都有理想,理想對我而言像燭光一樣,不斷地指引著我。但手持燭光的我卻是永遠在燭光背後的。」Mutter不斷地追求著音樂的極致,而她所謂的「完美」,不只是「正確」而已,在「正確」與「意義」之間,Mutter很清楚自己的選擇。
慕特與李汶指揮維也納愛樂
慕特的小提琴演奏音色絢爛瑰麗,表情充實豐富,豪放雄偉的奏法,更是不讓鬚眉,在錄音方面側重於小提琴音色的細膩圓潤,以及管絃樂色調的明亮宏大, 這是張定位清晰,層次分明,充滿無限動感的名盤.
曲目有:卡門幻想曲. 流浪者之歌 .魔鬼的顫音 .吉普塞人.泰綺思冥想曲.
Zigeunerweisen---Anne-Sophie-Mutter 的流浪者之歌
《薩拉薩泰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薩拉薩泰的作品自始至終十分講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純粹的小提琴作品。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泰所有作品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迴腸盪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蕩神馳不已。
吉普賽民族在世界上分佈廣泛,但都是從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過著清苦而又飽受歧視的生活,但這個民族活潑、樂觀、能歌善舞。作者薩拉薩蒂運用十分恰當的手筆描寫了這一民族性格的幾個側面,並使小提琴的旋律性與技巧性得到相當完美的結合。本曲中的管弦樂伴奏部分,也是作者親自編配的。
全曲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中板,C小調,4/4拍子。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為開始,然後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滿憂傷的旋律。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緩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種美麗的憂鬱,以變奏和反復做技巧性極強的發展,輕巧的泛音和華麗的左手撥弦顯示出這一主題的豐富內涵。在這部分,管弦樂並不太明顯,始終是以小提琴的輕柔旋律為主題。
第三部分:稍為緩慢的緩板,2/4拍子。小提琴裝上弱音器,"極有表情地"奏出充滿感傷情調的旋律,悲傷的情緒達到極點。這一旋律廣為人知。
第四部分:2/4拍子,急變為極快的快板, 有與第二、三部分形成明顯對比的豪邁性,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為先導,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無比歡愉;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後,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接著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所構成的像遊絲般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後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於高潮,最後像閃電般結束樂曲。
070801 20:4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