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展區呈列的是用AI技術以一比一還原分散於歐洲不同館藏的印象派大師作品.
以圖片、影片、原寸仿真畫作及AI等多元方式來還原大師畫作,帶領觀眾回顧印象派150年的歷史、事件,認識最具代表性的畫作、畫家,領略印象派對人類藝術史的貢獻和影響.
第一展區呈列的是用AI技術以一比一還原分散於歐洲不同館藏的印象派大師作品.
以圖片、影片、原寸仿真畫作及AI等多元方式來還原大師畫作,帶領觀眾回顧印象派150年的歷史、事件,認識最具代表性的畫作、畫家,領略印象派對人類藝術史的貢獻和影響.
和黑鴉鴉的人群擠在360度的巨大環形投影空間中,未能仔細觀察這些AI作品光影和色彩是如何變換,無法確實體驗這些印象派大師如梵谷、塞尚、莫內、馬奈、雷諾瓦、高更.....以獨特筆法圖繪了不同季節所呈現的自然景色,油然生出了「意猶未盡」的感覺
展覽日期:2023/12/28(四)-2024/04/07(日)
展覽時間:10:00~18:00(17:00停止售票、入場)
展出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2C、東2D
一個自小到大...至今都沒有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我不懂得詩詞墨染、版畫、釉彩....也不瞭解美術是甚麼?藝術是甚麼?
會走入這些展覽間,大概緣由於自己喜歡拍照,按快門久了,自然而然對光影、色彩以及構圖都會有基本的要求.
因緣湊巧,在台南觀賞了旅日名星翁倩玉小姐版畫藝術展.
台灣出生的翁倩玉(Judy Ongg,1950年生)2歲移居日本,長大後演歌雙棲,並多次回台發行唱片,22歲拿下第1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2024年為何德來120歲冥辰,台北市立美術館由館內策展人廖春鈴、林宣君策畫「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集結北美館、家屬、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李澤藩美術館、新竹市文化局等多方收藏,展出油畫和許多未曾曝光的書法、水彩、素描、筆記、手稿、照片等文獻檔案共200餘件,這是繼1994年北美館「何德來90紀念展」之後,攸關何德來的大型回顧展,介紹這位外界相對陌生、作品卻相當具有當代性的前輩藝術家。展期即日起至10月22日。
新聞出處:
「活力喜劇家」聚焦楊德昌創作生涯中後期劇場與電影的密切關係,兩者同屬場面調度,更為思想實驗室。
1988年楊導開始於國立藝術學院(現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課,教授「電影原理」,隨後起用學生為演員及幕後班底,亦影響了之後的創作方法。
其較少為人知的劇場導演作品如獨幕劇《如果》(1992)與七幕劇《成長季節》(1993),後發展成他稱為「新活力喜劇」的電影《獨立時代》(1994),皆詰問臺灣如何從儒家文化與中外政經形勢的夾擊中突圍,隨後楊德昌亦以《麻將》(1996)更直探臺灣社會因邁向高度資本化而導致的全民精神危機。
從楊導對於科技與人文核心命題的不輟思考,牽引出其於事業晚期跨足動畫製作之創舉。
就在享譽全球影壇的《一一》將他推向事業高峰之際,楊導推出鎧甲娛樂系列網路動畫,敏銳地用數位媒體呼應世界趨勢,如《情人之路》(2000)、《國傢俱院》(2001)等,而未完成動畫長片《追風》(2002–2005)是以北宋畫卷形式橫向展開的武俠動畫、《小朋友》(2003–2007)則是小孩與動物之間的真情故事。
「多聲部複語師」企圖彰顯楊德昌於電影中,以音畫錯置,或不同聲音堆疊所建構的複數聲景。
楊導受德國新浪潮電影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啟發,決定以電影創作為職志,多年後更與他成為朋友;
北美館 |楊德昌一一重構之城市探索者展區2
那個年代修圖技術不若如今好,加上時間久遠,即使修復過,影片畫質不算精緻,但鏡頭裏的林青霞,張艾嘉,石安妮,胡茵夣....女明星依然美得耀眼.
《光陰的故事》是1983年的台灣電影,屬於集錦式電影,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及張毅所拍攝的四段電影(《小龍頭》、《指望》、《跳蛙》、《報上名來》)組合而成,四段故事是發生在1950年至1980年之間,不同時代不同角色的四段故事。
《指望》是楊德昌的第一部35mm劇情片,也是當年新浪潮電影中唯一以女孩成長故事為腳本的電影,只有二十九分鐘不到的片長,卻把國二少女小芬的成長情事,運用許多隱喻的手法,如光影、對白、色彩、表情與眼神的流轉、身體與心理成長並行的敘事情境,有意識地暗示女孩成長時的心理變化與想像,以實寫虛,拍得像一首在鏡頭前悠悠流動的詩篇。
城市探索者:城市中的女性,透過 7 頻道影像呈現
由「城市」與「女性」雙線題旨交織而成的「城市探索者」展區中以七頻道影像,擷取《浮萍》(1981)、《指望》(1982)、《海灘的一天》(1983)、《青梅竹馬》(1985)至《恐怖份子》(1986)這幾部作品的片段重新編排,描摹都會女性追尋自我過程中的現實與幻夢、失落與蛻變,觀者可循著楊導反覆附註謄寫的筆跡,在手稿中一窺每部片的多重版本。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英語: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於1991年上映,由楊德昌執導的台灣史詩青少年犯罪劇情電影,本片改編自1961年發生於台灣台北市牯嶺街的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被譽為台灣電影新浪潮最重要的電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