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形尊
銅器 高22cm 長27cm
尊是商周青銅器中酒器的容酒器,製成鳥形或獸形等故稱為鳥獸尊.
這件虎形尊是在春秋中期中原鄭公大墓出土.是春秋時期出土青銅器中僅見的虎造型酒尊,罕見珍貴.
通體作虎形,虎頭張口為流口,背有圓蓋,有鏈與尾相連接,尾向上彎捲為把,虎目圓睜,頭頂有角,短頸肥身,虎足甚短,器表紋飾以雷紋為主,分布於額頭及足部上方.
https://www.nmh.gov.tw/News_Publish_Content.aspx?n=6998&s=174502
春秋中晚期|銅器|47X34X30CM
此件係於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鄭公大墓,為獸面人身的座狀物,有著獸面、大眼、張口、人身的特徵,袒胸露腹,雙足緊踏著捲曲的蟠蛇,蛇身滿布尖刺,其頭部有4條向上的曲柱殘痕,上承物已失,或作為承盤一類的器物底座,此器造型威猛而獨特,為河南博物館舊藏文物.
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ebb73729bafc6dac72fa8a218d92a1de
蟠螭紋鼎
斂口、鼓腹,有蓋、雙立耳及三獸首蹄足.
蓋頂捉手為立體鏤空的纏繞蟠蛇紋飾,蓋面有數圈凸起繩紋,捉手內及各圈之間滿佈細密淺紋,紋飾為蟠虺紋及三角葉形紋,器身紋飾相同,立耳亦飾蟠虺紋,下方作獸口銜耳狀.
此件係於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鄭公大墓.
鳳鈕螭紋鎛(中)
春秋時期|銅器 |高95cm 口徑52cm
本件鳳鈕螭紋鎛,河南新鄭鄭公大墓出土.
直懸平口,鎛身的篆部是兩相交夔龍紋,篆間三排蟠龍形紋,鼓部則佈滿粗疏的交纏夔龍紋,具春秋時期的紋飾特色,上端懸鈕是鏤空夔鳳造型,體型較大,單懸.
https://www.nmh.gov.tw/News_Publish_Content.aspx?n=6998&s=174500
蟠龍方壺
中秋中期|高90CM 底徑30X24
壺乃酒器,具有盛酒、盛水之功能.
周代禮制謹嚴,「壺」使用時必定成雙,方壺者,為卿大夫而設,使用於祭祀饗宴時,因此常使用精緻的紋飾裝飾,製作非常華美,並遠勝他器.
蟠龍方壺出土時原為一對,另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同墓尚出土蓮鶴方壺.
蟠龍方壺為春秋時代最著名的楚式方壺之一,早見於著錄,此壺上見蛇網鏤空蓋冠,為最早以失蠟法製作的青銅器之一,兩側有蟠龍雙耳,壺底座下方有雙伏虎承壺,製作精良,珍貴無比.
雲龍罍
銅器|高59.2cm 口徑31.4cm 腹圍157.5cm 重17.5kg
這件雲龍罍是春秋時期鄭公大墓出土的器物,是酒器也是盛水器.
斂口、短頸、寬肩、淺腹、圈足。器肩上有四個龍耳立體鑄件,雙龍交尾銜環,四耳間隙處留存四個圓形殘痕,對照早期圖集中原存完整的紋飾拓片顯示,原有貼金屬片的龍紋裝飾,今已脫落不存,此器以表現春秋時期重要紋飾著名,腹部上帶狀雙鉤交錯的蟠蛇紋飾被學者稱為「新鄭式花紋」.
https://www.nmh.gov.tw/News_Publish_Content.aspx?n=6998&s=174501
天王神像
為唐朝陶器。《天王神像》頭略向右,頭戴鳳盔,鳳之尾及雙翼直豎,身著窄袖衣,外套緊身甲冑,甲兩肩部飾有角獸頭各一.右手插腰,左手握拳高舉,右足直立踏於牛背,左足踏於牛頭,牛伏於高臺上.面部部分,厚眉,凸目,高鼻,闊嘴,鬚左右分,面貌威武,神情奕奕.
釉色呈現部分,全身塗褐色釉.甲胄及靴塗褐、綠、白三色釉,尚能按刻線塗敷.臺則塗褐、綠、白等色釉.以模型製法二次燒,即塗釉後低溫燒製而成.為明器.
唐代武官和天王神像造像相似,但明顯不同的一點是武官站立於托板上,天王神像則是腳下有1至2個小鬼,小鬼通常是以羊、小牛或人(鬼)像做代表.
唐朝的大型墓道中,陪葬的神像、武人、文人、鎮墓獸等大致上是成對放置.一般而言,神像置於入口,通常會高舉一手並持有武器;被認為能保護墓主於陰間的生活、庇佑子孫於陽間.天王乃「護法」脅侍菩薩的神,亦為護佑佛法的衛士,故其面部表情呈現憤怒相,用以嚇阻邪魔干擾.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MOCCOLLECTIONS&id=14000077934
日神 月神
陶器
尺寸:高約83cm 年代:清
石灣陶日神和月神,原是廣東省大廟的瓦脊公仔,也就是清代中晚期嶺南一帶流行的廟宇祠堂屋脊牆頭上的陶塑人物裝飾.
日神和月神,傳說是開天地的盤古雙眼所化.或說日月創世,是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
伏羲「始畫八卦、造書契」,而女媧「煉石補天」.或說他們是玉皇大帝身邊的金童玉女,因爭吵不休而遭貶人間,但在人間未改其性,依舊互相挑釁爭鬥,或許因日與月代表的晝與夜,二者絕不相容.永遠是晝盡夜至、夜盡晝臨,既不可分離,又不可不分離.
https://www.nmh.gov.tw/News_Content.aspx?n=7061&s=172132
青白釉觀音像暨佛龕
瓷器 高16.8cm 寬8.2cm
佛龕以整塊長方形泥板挖塑製成.泥板的正背兩面分別挖成仿石窟佛像的形制.龕內正面塑觀音像,觀音像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坐於蓮花座上,右臂直伸置於膝上,呈自在舒坦姿勢,頭部寶冠高聳,披掛串珠瓔珞,背面窟內側塑童子像兩人,元代景德鎮窯燒製這類觀音像手藝和品質相當佳,製作時併用模具和手捏而完成.
https://www.nmh.gov.tw/News_Publish_Content.aspx?n=6998&s=174498
石刻送子觀音像
北齊|石灰岩|15X21.5CM
此器為石灰岩所刻,有一菩薩臥姿於床,此菩薩造型古樸可愛,身上五位形體較小的孩童,環繞身上嬉戲,菩薩表面悠閒滿足怡然自得,似乎正享受親子之樂.
由頭髮造型推斷此造像並非當時之婦女造型,衪應該是地區性的送子觀音造型,其年代比明代早了近千年,難得可貴.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MOCCOLLECTIONS&id=14000095836
三彩馬
唐|73X78CM
此件唐代三彩馬直立於平板上,頭略向左偏,低首靜立,姿態優雅.
頭前馬鬃分纓,頸背鬃毛梳剪整齊,馬首配戴絡頭,額飾當盧,攀胸及鞧帶均有鈴鐺及杏葉飾物,馬背配鞍,其上舖有毛毯,縛尾上翹,裝飾極為華麗,馬身整體施以黃褐釉,馬具、垂飾、鞍褥等以綠釉為主,馬鬃殘留白釉,馬尾則無釉,釉色鮮麗,整體比例正確,體型健碩勻稱、四肢細挺有力,適切表現其雄偉英姿.
唐代盛行的三彩陶器是一種多彩陶器,常簡稱為唐三彩,主要用於隨葬.三彩陶器是以陶土作胎,先入窯素燒(約1100度),取出上釉,釉料包含各種著色劑和助熔劑,上釉完成後再進行第二次低溫燒製(約800度).製作時常利用釉料流動特性,使不同色釉相互交融,呈現斑斕美感.
四面佛龕像碑
此件佛教四面佛龕像碑長35公分、寬20公分、高84公分,石灰岩,每面各開三龕,正反兩面各龕均為佛坐三尊像,東面上下題為歡喜佛、阿閦佛、燈明佛; 西面為定光佛、彌勒佛、無量壽佛,石碑西側中段為以思惟菩薩形象表現的彌勒佛.
雖然佛像臉部多處毀損,然依其造型特徵推測為南北朝時期北齊所造(西元550—577年).
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Object.aspx?SYSUID=14&RNO=ODctMDAwNTA=
三彩加藍人面鎮墓獸
唐|59.5X127CM
本件鎮墓獸的尺寸依現有資料號稱世間最大,製作精緻,比率準確,保存狀態完整而列入”國之寶”,當之無虧.
本件器型碩大,製作精又緻,釉色以米、黃、褐、綠和淺藍為主.額頭上雙之間設有一顆圓粒,兇猛的利牙和臉部表情給人非常恐怖、兇悍之感.馬蹄形足、頭上角和背部長出的裝飾無釉之外全器施釉;頭上長出火炬狀物和三個角、胸前施靈巧狀陰刻線紋裝飾、火焰式四個翅膀、小腿和馬蹄形足上所施火焰式綠色裝飾,以及陶質踏板上所設綠色纏枝狀蛇形物等,裝飾趣味濃.
這類裝飾在其他鎮墓獸則是相當罕見. 唐代三彩鎮墓獸有二種,即單角獸和雙角獸,雙角獸的臉呈動物狀,單角獸則有人臉般的溫和的臉形.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之簡稱,意譯「大覺有情」或「正士」,《法華玄贊》謂:「菩薩覺義,是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
本件菩薩像於民國八十三年購自倫敦蘇富比公司.
全身以石灰石雕成.頭戴巾幘之蓮花冠,髮飾中分而平貼.臉呈橢圓,神態婉約.髮巾之飄帶下垂披肩,頸下佩頸圈,帔巾過肩垂至腹前,或交叉穿環後下垂過膝,然後上卷至肘部.腰束曳地長裙.足部以下已斷缺,左臂曲肘平舉,肩臂有披帛繚繞,右臂殘損,仍不減其風采.
此像面相方中帶圓,五官清秀作微笑狀,耳垂長懸,胸部平緩,身姿挺直,下腹微鼓,右手微貼腹前,女性矜持及清純的美感頗為明顯,與龍門石窟中的北齊菩薩至為相近.
而其平隱繁縟的絲帶裝飾與修長身材,與響堂山,乃至駝山、雲門山石窟的北齊至隋初的菩薩造型至為接近.
尤其平直刀法與漫圓刀法兼用,使線條顯得輕薄而利落,身上尚有斑駁的白色及朱砂顏料痕跡,具有北朝晚期的特點.於中國佛教藝術中得到甚高的評價,允為本館重寶之一.
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2/40/06.html
三彩文官俑
陶器|高107cm 年代:唐
文官俑胎土白、質鬆、釉色以褐、綠和米白色為主流.這一件俑頭戴高冠,雙手執笏於胸前,身著褐色寬口低領長衣,衣袖和胸前鑲白、綠邊.足著尖頭鞋,站立於黃、綠鏤空座上,除臉部、手和冠帽沒有施釉之外全器施釉,人物表情親切、比例準確.
https://www.nmh.gov.tw/News_Content.aspx?n=7061&s=172150
金柄銅短劍
銅器|劍身22.6cm 劍柄10.7cm|春秋
金柄銅短劍是在春秋晚期輝縣琉璃閣甲墓出土.劍,兵器的一種,是武士隨身攜帶的防衛武器,用於刺殺或揮斬敵人.
劍有長劍及短劍之分,短劍又稱匕首.金柄短劍之劍身狹長,中脊突起,兩鍔極窄而尖薄.莖與首皆屬金質.格飾獸面紋,莖作螺旋狀紋,首為橢圓形,飾蟠螭紋,劍首中空,首邊緣飾三角雲紋,精緻華美.
這種春秋時代的金柄短劍,出土數量稀少,十分珍貴,經指定為國寶.
https://www.nmh.gov.tw/News_Content.aspx?n=7061&s=172052
鸞紋戈
銅器|長42cm 寬9.3cm 年代:商晚期
鸞紋戈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殷墟.
戈為商周青銅器中最常見的品類,古時稱作勾兵,作為勾殺敵人之用.
鸞紋戈出土於殷墟,正是商代中晚期兵器的典型.戈呈現為曲內有闌式,援較寬, 刃長如舌,前鋒弧尖.一字型長闌之內,上有圓形穿、後段微曲,並飾以凹鑄之鸞鳳紋,故稱之為鸞紋戈.此件品相完整,具有商代中晚期紋飾特徵.指定重要古物.
https://www.nmh.gov.tw/News_Content.aspx?n=7061&s=17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