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三忠廟石階上的幾頭石獅子,合合掌,打聲招呼後,長安街再往裡有一間仿巴洛克的二棧樓,店鋪前掛著「林益和藥房」的招牌.
這間創建於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謂稱雙溪第一家中藥鋪,建築物外表是清朝末年最流行的洋樓設計,立面花台和紅白瓷磚以及樓面間的彩色磁磚圖騰,彰顯了林家昔日的富貴和地位,其子孫至今依然傳承其祖的事業,開門做著中藥生意.
經過「林益和堂」後,短短的巷道兩邊是石頭砌牆的老屋,牆面長出綠綠的羊齒、青苔和各種蕨類植物.雙溪老街要比鎮中心更幽靜許多,尤其站在街尾的渡船頭口,對著溪水低淺、礫石遍布的景象,實在很難圖繪舊時雙溪於此匯流奔往貢寮出海的情景;
根據史書,「百年前尚未有公路、鐵路前的雙溪是以河運為主要交通,是淡蘭古道(連接淡水廳及噶瑪蘭廳)的中繼站.當年小船川流不息,從貢寮溯溪而上,在雙溪渡船頭一帶市集進行交易、補給生活用品」、 「雙溪的長安街由於街尾是渡船頭,拜地利之賜,短短的街上各式商店雲集,中藥店、米店、洗衣店,甚至旅館、鞋店等林立.全盛時期的長安街甚至被雅稱為「雙溪西門町」.
船渡頭當年有多繁榮? 如今只能從老街兩側的石頭厝和仿巴洛克建築(林益和堂中藥店)做想像.雙溪現今雖沒有平溪線幾個村鎮的觀光人潮,和「牡丹」雙雙淡然在群山之間,但自然樸實的風景,隱隱閒散的況味.
從渡船頭走出來,選擇與來時路不同的方向,經過老街,穿過菜市場那一排小吃店,再沿著曲折蜿蜒的牡丹溪畔閒逛,見到當地人居然在馬路邊種出大大的南瓜,十分好奇,還對著從保麗龍箱長出得茄子,取景半天,因為茄子長的乾巴巴,始終拍不出來....
花了幾個小時把雙溪以O字形繞了一遍,如果不是室外高溫使人怯步,我還想靠兩條腿繼續逛到隔壁「牡丹」,原本想去火車站拍120度的彎月形鐵道.
文獻資料 https://www.sef.org.tw/article-1-129-10927